在近年来的日本动漫产业中,有一个词堪称独领风骚,那就是“萌”。一群群年轻的日本观众,对动漫作品中那些可爱、调皮,亦或是酷酷、帅帅的正太、萝莉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甚至连一些大叔、大婶级的观众,也对这些角色趋之若鹜。日本滨银总研2004年出台的一份报告数据显示,“萌”文化在当时日本的漫画、映像和游戏领域已达到888亿日元的市场规模,现在这一数字应该已有更为显著的提高了。
令人更为惊奇的是,这个颇为“虚幻”的概念和意向,竟然在中国、韩国等亚洲主要国家广泛流行起来。不仅日本代表着“萌”文化的动画、漫画作品备受海外市场欢迎,“萌”甚至成为了这些国家年轻人群体的一个新潮词汇,每每看到一些小物件或者可爱的东西都要惊呼一句:好萌啊!
日本动画中的“萌”形象
究竟什么是“萌”?日本又为何会产生“萌”文化这种看似奇怪的东西呢?
应该说,“萌”作为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现象被确认出现是在2003年左右的时候,那时日本动漫的爱好者开始频繁使用这个词汇。《读卖新闻》对其的解释是:“萌”本来是发芽的意思,但近来在以动画和游戏为中心的“御宅族”的世界中,它指那些特定的角色,它们或者在外观上身着制服、佩戴眼镜,或者操持着一口关西腔,但总之能让观看者处在一种很强烈的喜爱与思恋的状态中。
这段解释虽有些拗口,但是它却说到了一个关于“萌”文化的关键点,就是它一定要激起观看者的爱恋之情。简单地说,“萌”就是对人们爱恋之情的一种激发状态,“萌”现象就是人们对动漫角色产生爱恋之情的一种现象,“萌”文化就是人们与卡通形象相爱的一种文化。
“萌”文化能在日本产生,并且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决不是偶然的。按照日本经济评论家森永卓郎的《萌的经济学》所说,它来源于两个根本原因。
一个是由于日本人生活方式变化所导致的需求方面的原因。日本人在战前主要是家庭主导的介绍结婚或者指定结婚制度——一项调查显示1940年代以前69%的日本人是靠家庭介绍结婚的,自由恋爱仅占13%。然而到了1960年代,情况开始发生逆转性的变化,到了2002年,自由恋爱结婚的日本人达到88.5%,而介绍结婚的仅占7.4%。而另一项调查则表明,介绍结婚的稳定程度要远远高于自由恋爱结婚的稳定程度。
一方面,在自由恋爱的背景下,婚姻终身制的理念彻底崩塌,离婚率陡然上升;另一方面,由于在恋爱领域导入了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使得一些条件不好、竞争力弱的男性和女性在结婚问题上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据悉,日本男性和女性的非婚律,从1980年的22.8%和12.0%陡然提升到2000年的45.0%和31.0%。再加上女性地位和雇用率的提高,以及日本终身雇佣制度的削弱,男性的失业率显著增加,这也导致新的离婚数字的上涨。
总之我们正真看到,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婚姻理念在近30年来发生了巨大而意义深远的变化,导致了很多“婚姻灾民”的产生。而这些失恋的、竞争力弱的、不打算结婚的男男女女,如何解决自己的性爱问题呢?既然真实的生活没有条件,那就只好到虚拟世界中去寻找对象了。这便给“萌”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很多实实在在的需求。
“萌”文化产生的另一个根本原因是日本动漫作品确实在供给方面提供了让上述这些“婚姻灾民”进行虚拟恋爱的可能性。事实上,如果仅有“婚姻灾民”虚拟恋爱的需求,日本动漫作品中的卡通形象达不到能与之完成恋爱的标准的话,“萌”文化也是不会产生的。
从1960年代以来,日本漫画在题材和内容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成人化方面做了不少革新性的尝试,例如在性文化的刻画上。1968年永井豪的《学园》就是一个典范,其中对女性身体的描写、男女性接触场面的描写,都是淋漓尽致的。在这种题材上的开放之后,随着70年代《宇宙战舰大和号》的诞生,对角色性格的深入挖掘成为了一种主流。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成为了街头小巷观众们谈论的茶资,很多人都声称从影片中找到了偶像。
《破廉耻学园》(永井豪)
在日本动漫内容经历了上述变革的基础上,90年代日本动漫又进一步在理念上完成了对读者和观众的重建,就是:即使不进行肉体接触,只是望着屏幕中或者书中的人物,也能够完成恋爱,也能够产生同肉体接触恋爱一样的荷尔蒙激素分泌以及性兴奋。至此,日本动漫完成了真实的生活中男男女女与动漫作品中虚拟人物隔空恋爱的一切条件,它与上述的日本人生活方式的变化趋势交融在一起,“萌”文化就此大兴。
所以,当我们把日本的“萌”文化接受过来并大加欣赏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自问一句:你是否真的懂得什么是“萌”呢?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下是否真的会像日本人一样欣赏“萌”文化、依赖“萌”文化呢?一次,一个网站找到我希望写一篇盘点欧美动物动画的文章,还希望以“萌”动物为主题,我当时便拒绝了。动物只能是可爱,怎么能是“萌”呢?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和一只动物产生恋爱关系呢?
把“萌”等同于可爱,等同于“卡瓦伊”文化,持有这种错误观念的国内年轻人大有人在。从这一点上就能够准确的看出,有时候我们正真看到外国的一个潮流,就引入进来,但多半只是理解了其一点皮毛而已。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玩玩闹闹还可以,说到深层次的认同感就全无了。这很难说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还是一件值得悲哀的事。
本文摘编自笔者专著《解码外国动漫》。更多外国动漫现象解读,请您通过本书了解。
关注国内最大动漫产业原创研究公众号